主後二年十月二十五日

 

 

台中市召會週訊

1920

(正刊)

台中市召會文字組編

(南區)復興路三段479

TEL:04-22224283

FAX:04-22227210

E-MAIL:

chtai.chtai@msa.hinet.net

http:www.citc.org.tw

 

照著主的心牧養人(四)

有父神愛和赦免的心,以及救主基督牧養和尋找的靈

 我喜愛路加十五章一節說,「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,要聽祂。」正人君子和義人不與祂結交,但稅吏和罪人卻不然。因此,法利賽人又唧咕議論,並且抱怨。然後主說了三個比喻。第一個比喻是關於牧人尋找惟一的一隻迷羊。一百隻羊當中,這一隻是失喪的,所以牧人特特來尋找這隻羊。主為什麼到一個滿了罪人和稅吏的屋子?因為在他們當中有一隻祂的迷羊,是祂來所要尋找的。第二個比喻是關於一個婦人點燈,打掃屋子,尋找她失落的錢幣。第三個比喻是浪子的故事。牧人是子,婦人是那靈,而浪子的比喻中有父。浪子回來時,心中盤算要向父親說什麼。他準備說,「父親,我犯罪得罪了天,並得罪了你。我不配再稱為你的兒子,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。」(1819。)當他邊走邊這麼想時,父親看到了他。二十節說,「相離還遠,他父親看見,就動了慈心,跑去抱着他的頸項,熱切的與他親嘴。」相離還遠,他父親卻看得見他,這不是偶然的事。從兒子離家那時起,父親必定每天出去眺望,等他回來。我們不知道他看了多少天,等了多少天。當父親一看見他,就跑向他。這就是父神的心。兒子正說着豫備好的講辭時,被父親打斷了。兒子打算講所豫備的講辭,父親卻吩咐奴僕拿來袍子、戒指和鞋,並豫備肥牛犢。有一個弟兄會的教師告訴我,在整本聖經裏,神祇跑過一次,就是在路加十五章;在那一章裏,父親看見回來的浪子時,他等不及,就跑上前去了。這是父神的心。

 真實說來,在同工、長老、活力排中間,我們已經失去了這個靈。我們沒有這樣一個愛世人、愛最惡劣之人的靈。我們將人分類,選擇好人。我這輩子看過許多「好人」。最後,這些「好人」很少留在主的恢復裏,許多不好的人反而留下來了。起初,我也把他們歸類為不好的人,但今天許多不好的人仍在這裏。若是照着我們的觀念,神的揀選何在?我們的揀選是在於神,祂在創立世界之前就揀選了祂的子民。聖經說,神惡以掃,愛雅各。我們若在場,絕沒有人會揀選雅各,因為這個人太壞了。我們會揀選以掃這個正人君子。雅各從母腹時就開始爭鬥;他出生時,就抓住他哥哥的腳跟。後來,他作盡一切事,使得以掃想要殺他。他的母親利百加知道了,就打發他到他舅舅那裏。但雅各到了那裏,仍然重施故技。他欺騙了他的舅舅,從他得到四個妻子。這有如過匪徒的生活。我們沒有一人會選擇雅各。然而,這不是在於我們的選擇,我們的揀選,乃是基於神永遠的揀選。

 不要將人分類。誰能看出他們將來如何?我十八、九歲打麻將時,誰會想到這個打麻將的人,多年後會在美國對人傳講主?誰把我帶到這裏?是基督這天梯。祂把我帶到諸天之上的神那裏,也把我同祂自己帶到地上。這天梯有許多階梯,神把我帶上去,不是在一年之內,而是經過了許多年。我到達頂端,遇見了神,祂裝備了我,就打發我回到下面來。我下來先到台灣,然後到南洋諸島,再後來到美國;如今我在這裏。我家鄉的牧師沒有說,「我認識這個人,他是一個打麻將的賭徒。我不喜歡他;我不希望我的教會有這種會友。」相反的,他來看望我。有一天,非常奧妙,尋找的靈如同路加十五章的婦人,在我裏面搜尋。

 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的時間在這個題目上?我要根據聖經來牧養你們,訓練你們,使你們有所看見,產生轉變。我正在訓練你們,改變你們的觀念。神人的觀念乃是:基督是來拯救罪人,特別是罪人中為首的。祂拯救「匪徒」,甚至拯救「匪徒」的頭目-大數的掃羅。保羅說,「基督耶穌降世,為要拯救罪人,這話是可信的,是值得完全接受的;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。」(提前一15。)保羅能這樣說,因為他反對基督,是罪人中為首的。他抵擋基督;但是當他抵擋時,基督將他打倒,呼召他,並拯救他。耶穌自己說,「強健的人用不着醫生,有病的人纔用得着。我來本不是召義人,乃是召罪人。」(太九1213。)那就是祂為什麼在罪人和稅吏中間,與他們一同吃飯、坐席,與他們一同享受。

未完待續

(摘自《對同工長老們以及愛主尋求主者愛心的話》第二章,台灣福音書房出版)

 

 

基督徒生活、召會生活、這世代的終結、以及主的來臨」負擔的話

第二篇 儆醒豫備,
好為著主即將第二次來臨得以被主豫備好


 馬太福音在主論及「國度的豫言」(二四1~二五46)之「關於召會」(二四32~二五30)的部分中,提及十個童女等候新郎的比喻(二五113),以揭示信徒們在今世猶如眾童女,當如何儆醒的豫備自己,為着等候將再來要迎娶他們為團體新婦的基督為新郎(啓十九7)。我們知道,沒有一個新郎會在迎娶新婦的時程上願意遲慢。然而,在這比喻中,主竟耐人尋味的說:「新郎遲延的時候…」(太二五5)在此的「遲延」一詞之意還非指無謂小事的躭擱,乃是「超出豫期的延宕!」我們不禁要問,是甚麼重大的原因造成這樣的延宕?我們可試從彼得後書中找着答案,那裏說:「在末後的日子,必有好譏誚的人,帶着譏誚而來,隨從自己的私慾而行,並說,主來臨的應許在那裏?」(三34)「親愛的,這一件事你們卻不可不理,就是在主一日如千年,千年如一日。主所應許的,祂並不躭延,像有些人以為祂躭延一樣;其實祂乃是寬容你們,不願任何人遭毁壞,乃願人人都趨前悔改。」(三89)彼得這段話既是對「親愛的…」而說,指明這些話並不是對未信之世人,乃是對已信之聖徒說的。他們就是那十個童女所表徵之大體已信的聖徒(二五12),他們依屬靈的光景,被分為五個「精明的」和五個「愚拙的」。「五由四加一所組成,表徵人(四所象徵的)加上神(一所象徵的)以承擔責任。」(太二五21)這說出在此之精明或愚拙,與人天生的資質並無關聯,乃與他們和神聯結相加的情形有關,這聯結相加決定了他們能作基督的配偶,和神同擔責任。不幸的是,今天許多聖徒自以為精明,看主的再來既似無動靜,就在儆醒豫備自己的事上反成愚拙,放任鬆解,「隨從自己的私慾而行,並說,主來臨的應許在那裏?」然而,「主所應許的,祂並不躭延,像有些人以為祂躭延一樣;其實祂乃是寬容你們,不願任何人遭毁壞,乃願人人都趨前悔改。」所以主的遲延,實在是為聖徒們的愚拙所迫,「其實祂乃是寬容你們。」而我們是願選擇愚拙放任,還是精明儆醒?

v劉葵元


結晶圖表

 

舊約「歷代志下」讀經拾穗


本週進度

 歷代志下第十七章。

生命讀經

 歷代志生命讀經第六篇。

參讀書報

 一的真正立場。

經文大綱

 一、一至二節,約沙法作王奮勇自強,防備以色列人。

 二、三至六節,耶和華與約沙法同在,因為他行他祖大衞所行的道。

 三、七至九節,約沙法建立神的國,差遣臣宰、利未人和祭司,用耶和華的律法書教訓猶大人。

 四、十至十九節,耶和華使猶大四圍的列國都畏懼約沙法,向他納貢,因此他日漸強大,建立強大的國防,有一支一百十六萬大能勇士的大軍。那就是說,他很剛強,並且在他的君王職分裏享受美地。

真理要點

 耶和華與約沙法同在,因為約沙法行他父親亞撒一切所行的道,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,不尋求諸巴力(偶像)並從猶大除掉一切邱壇和亞舍拉。在三到六節這段記載中,我們看見神所遵守的原則。這原則是無論誰行在神面前,神就賜平安,使他享受美地。

生命經歷

 建立起一個邱壇,就是一個分裂。因此邱壇的意義就是分裂。很少基督徒看見,分裂是與情慾、野心,以及偶像崇拜連在一起的。大多數的基督徒,只肯說分裂是不對的,是不合乎聖經的,他們不予同意而已。然而在主的眼中,分裂關聯着情慾、野心和拜偶像。請記得,邱壇是拔高超過普通平地的。這指明邱壇包含着某種的拔高。原則上,今天基督教中的每一個邱壇,每一個分裂,都包含着對基督以外某些事物的高舉與贊揚。那些被高舉的東西可能不是罪惡,他們還可能是非常好的,甚至像聖經研究或聖經教學等也在其內。當然教聖經是好事,但聖經研究也可能與分裂有關。照這種情形,甚至一個研讀聖經的聚會都變成了邱壇,它可能導致高舉某些東西來代替基督。

 今天的基督徒,常把一些東西高抬到基督的地位上。例如,有些人高抬受浸要浸水的作法。把人的全身浸入水中雖然很對,也合乎聖經,但把浸水高舉在基督的地位上,就不對了。這樣作就是建立一個邱壇,專為拔高受浸的一種特別作法。這種邱壇的存在,常給情慾的放縱與野心的滿足一個機會。然而,神所選擇獨一的地方卻要殺死我們的情慾並且約束我們的野心。

v姬瀚廷


聖徒成全

禱告成真─祕訣與方法


 基督徒的一個著名特點,就是會禱告。基督徒常常在禱告,但禱告來,禱告去,到底你這禱告有沒有用?神聽不聽?今天來學學禱告的祕訣吧。

禱告要真

 許多人注重的是禱告的話好聽不好聽,而不是注重神聽不聽,好像神不聽也不要緊。結果,禱告往往是裝出來的、虛空的一套話。

 在路加福音十一章,主耶穌說了一個比喻:「你們中間誰有一個朋友,半夜到他那裏去,說,朋友,請借給我三個餅;…那人在裏面回答說,不要攪擾我,門已經關閉,孩子們也同我在床上了,我不能起來給你。我告訴你們,雖不因他是朋友起來給他,但因他情辭迫切的直求,就必起來,照他所需用的給他。…因為凡求的,就得着;尋找的,就尋見;叩門的,就給他開門。」禱告不是講道,禱告不是演講.禱告是人到神面前去求。所以,不需要在神面前說一大套的話,好像神不知道,要人在那裏仔細的通知祂,給祂作報告,給祂講道理似的。

 禱告乃是因為自己有需要,自己有輭弱,要藉着禱告去得着屬靈的供應,得着屬靈的能力。所以,必須你裏面感覺需要有多少,纔能使你真實的禱告有多少。你如果不覺得有需要,那你的禱告就成了虛假的禱告。

 需要越確實,禱告就越確實。主耶穌引的比方是有一個人家裏來了朋友,沒有餅,就到另一個朋友面前去求餅;沒有餅的需要是確實的,因此,就情辭迫切的直求,另外一個朋友就照他所需要的給他。所以,主耶穌說,「祈求的就得着;尋找的就尋見;叩門的就給他開門。」需要如果是確實的,只要好好的求,就必得着。

說,你到底要甚麼?

 所有的禱告,都應當在神面前真實的求。有一個人在信主之後,天天都禱告。一天,另一位基督徒問他說,「你禱告有沒有得着神聽?」他覺得希奇,禱告就是禱告,還講究甚麼聽不聽?從那個時候起,他禱告就要求神聽。他就想,到底神聽了他幾個禱告?

 後來他發現,他的禱告空泛得很,也不痛,也不癢,神不必聽都行。好像求明天出太陽,你禱告,也出來,不禱告,也出來。他作基督徒作了一年,一個禱告都沒有得蒙神聽,就是跪在那裏說一陣的話而已,他並沒有說出求甚麼,實實在在等於沒有求。

 主說,「叩門的就給他開門。」(路加福音十一10)如果你只是在那裏叩牆,主不會給你開牆;如果你真是在那裏叩門,主就真的給你開門。你說你要進去,主就給你進去。

 主說,「尋找的就尋見。」這裏有一件東西,那裏有一件東西,你到底要甚麼?你總得尋找一樣東西。你不能這個也好,那個也好。神要知道你究竟要甚麼、求甚麼,纔能給你甚麼。所以求的意思,就是專一的要。你要求,這就是尋找的意思,這就是叩門的意思。比方今天向父親要甚麼東西,總得說出甚麼東西來。到藥房裏去買藥,也得說出要甚麼藥;到菜場去買菜,也要說出買甚麼菜。奇怪的是,就是有人到神面前去,卻不說出要甚麼東西。

 必須學習禱告專一。神聽你,你知道;神不聽你,你也知道。不然的話,好像神聽不聽你都是一樣,都無所謂,那麼以後一遇見難處,再去禱告,就不行了。籠統的禱告,到實在有需要時就都不行。如果禱告是籠統的,而難處是專一的,那就沒有辦法解決難處。必須有專一的禱告,纔能對付專一的難處。

─出自水深之處福音網


【職場時間管理學】

用最寶貴的時間,做最寶貴的事


關於時間的應用─我們是活在時間裏

 我們的主給每個人的時間是最公平的,都是二十四小時。無論你是總經理、還是員工、還是清道夫,都是二十四小時。無論你是一個孩子、五個孩子都是二十四小時,財富有不同,智力有不同,但時間都是一樣。感謝主,我們的主在地上,祂只過三十三年半。但是祂的時間,一點都沒有浪費,甚至該在那一天被釘死,都是照着時間表,這實在是我們的好榜樣。聖經也告訴我們:「要贖回光陰,因為日子邪惡。」有些機會真的要抓住,也要贖回。

 時間的創造者是神自己,是祂給我們氣息,有氣息有生命,纔有時間。你我若沒有氣息了,沒有生命了,時間對我們就沒有意義。主是生命的源頭,我們時間的應用,不是說我們會處理很多事情,叫做會利用時間,乃是要先與主相通、要聯於主、要讓裏面得到滋潤、得到供應。因為主是時間的創造者,是最智慧的那一位。我們許多事自以為有智慧,但是惟有這一位基督在我們裏面居首位、掌王權纔是真正智慧的源頭,箴言九章十節說:「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,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。」

 今天地上很多人教導人如何運用時間,告訴你一分鐘都不可浪費。但是他們忘記了時間的起源,生命的賜與者是這一位神自己,很多人教導你該怎麼用時間,但是他們與神沒有關係,他們跑了很多,像無頭蒼蠅,但是在神看來還是個閒站的人;我們有主的人,我們一定要歸到源頭:我的時間一天的開始,要讓主在我裏面有一個新的起頭,清早起來第一件事就需要讓我裏面的人得餧養、得供應,叫我滿得生命,也滿得智慧。你生命長進有多少,主在我們身上智慧的引導就有多少。惟有主的引導,那個時間的應用纔是最蒙稱許,也是最有價值的。

用最寶貴的時間,做最寶貴的事

 我們應該儘量抓住時間,最寶貴的時間就是享受主的時間,而且這個時間很容易被偷掉,我們一有其它的事,我們很容易就把享受主的時間作其它的用途。所以主說:「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,只是你們不常有我。」我們的一生可能忙了很多,甚麼事都作,但是主說你們不常有我;你的一生可能主的同在不多、主的顯現不多、主的說話不多、主的供應不多。許多時候我們的事奉,是喫老本的事奉,是我在學時候,特別是我在弟兄之家追求的。今天喫這個老本,但是很少有新東西,這個不得了!我們還得要有新的,因為我們的靈如果是陳舊的,弟兄姊妹聞得出來呀,我們若是新鮮的,弟兄姊妹就感覺你的說話有活水的供應、有生命的分賜。若是我們陳腔濫調,人家一聞,這個是隔夜的嗎哪,這是十年前的東西,不行、不新鮮,不能供應人,所以我們這個人還得天天聯於主。的確,主纔是智慧的源頭。

 許多人作了很多事,但是不一定蒙主稱讚,但是馬利亞,就作那麼一件,直到如今,那個香氣一直存着。她作了一件美事,當門徒說:「何必這麼枉費呢?」主說:「你們不要為難她,她所作的是盡她所能的,因為常有窮人與你們同在,只是你們不常有我。」馬利亞作了這麼一件在別人看是枉費的,在主看一點都不徒然,乃是作得最好,作得最對,最討主喜悅。所以時間的應用,應該是「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,好叫我們得着智慧的心。」這是神人摩西的禱告。他又這樣禱告說:「求你使我們在早晨飽得你的慈愛。」這個「早晨」的英文是「清早」(early morning),是一大清早就來飽得主的慈愛,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。所以,我們要騰出所有的時間好好的來享受基督。

惟有基督纔是新鮮的!

 你看電視,現在第四台可以從早看到晚,你越看靈裏越老舊。雖然那都是新的影片、新的東西,但你靈裏會下沉,你會沉到一個地步,連主的名都喊不出來;你看報紙也是這樣,遊山玩水也是這樣,地上、普天之下沒有新事,為甚麼沒有新事?不是沒有新發明,是因你的靈下沉、你的靈被玷污、你的靈無法敞開,無法有一個新的度量來享受主一切的豐富。

v林天德


蒙恩見證

【可以當貴婦,卻選擇不再當貴婦】

我地上的父親雖然走了,但是我天上的父親來了…


 姊妹從小家境富裕,生活衣食無缺,無論課業、升學都不遇到艱難,總是有如神助順利過關。但有天,她的父親因心肌梗塞住院,再也沒醒過來,姊妹遇到人生前所未有的難關,不知如何是好?經歷一番波折,纔想起她是基督徒,她應該要是要找主耶穌!藉着讀經班,恢復召會生活,她的生活居然開始有了180度大轉變。雖然她仍可過已往的生活,但她卻選擇不再當貴婦,反成了一週七天,忙碌不停的享受召會生活。怎麼會有這樣的改變呢?我們一起來看看...

 對於信主這段經歷,我並不是像一般人聽福音得救。我很幸福,從小就出生在基督徒的家庭裏,爺爺、奶奶非常虔誠,父親也是主裏的弟兄。我們家有三個孩子,從小跟爺爺、奶奶住在一起。爺爺、奶奶希望我們去教會,但總是大的孩子不想去,就差小的去;小的孩子不想去,就差更小的去,我就是我們家中最小的。那時我覺得這個差事很倒楣,後來回過頭來看卻發現,當我順服時,就蒙神的祝福。

 每個禮拜天早上,我都會陪母親去菜市場。一回到家把菜放好後,下一個任務就是陪爺爺、奶奶上教會。其實,小時候我滿享受教會生活的。當時我是在浸信會聚會,會所一樓外面有個花園,我很喜歡跑到那邊去玩,過了一段開心的日子。我也參加教會的唱詩班,從國小一路唱到國中,享受着詩歌的供應。即將從小學升到國中的時候,我因為羨慕受浸可以得到小禮物,就受浸了。

 但你若問當時的我是否愛讀聖經、認識真理,其實根本沒有。到了上高中的時候,奶奶過世,我們家也因搬家和爺爺分開,從那時起我就沒有再過教會生活。所以我國中受浸完,唱了幾年的唱詩班,高中就離開教會生活了,一直到我四十歲那一年纔恢復教會生活。

 我的求學背景其實不太好,不是名校出身,從小就是一個功課很不好的孩子,國中念放牛班,高中沒有學校念。爺爺、奶奶幫我安排後,纔能進華岡藝校,在華岡藝校念國樂科。為甚麼會念這科呢?原因是我爺爺是國樂教授,運用了他的關係及人脈,纔把我弄進這學校。我雖然念音樂,但這幾年下來,我既不會彈鋼琴,也不會識譜。我的一生都在混和騙,完全是雅各的翻版(編按:雅各,以色列人三位重要的先祖之一,年輕時以詭詐聞名)。


 華岡藝校畢業後,我去德國念了三個月的語言學校。因為母親覺得不能只有華岡藝校畢業,還是要念高一點的學位,因此經由朋友介紹,就到了德國。到了德國之後,我還是這個樣子,說着一口爛英文,我告訴老師:「我是來玩的,你也不要管我。」想想看,一個女孩子三個月在國外過生活,若沒有主的保守,後果真不堪設想。

 後來我到加拿大唸書,進了設計系,也沒有好好念書,人家用畫的,我則是用描的。一直到畢業前,老師嫌我的作文寫得不好,希望我重寫,但我還是可以跟老師討價還價,騙老師說我快沒錢了,要回國了。和雅各一樣,我總是用自己的聰明在做許多事,現在回首再看時,纔發現到原來是神在其中看顧我。

 這中間的幾十年,我過着流離失散的生活。甚至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,我不斷看星座、算命、拜拜,生活完全得罪了神,但當時並不這麼覺得。我曾覺得信主對我而言只是一種義務,對主並沒有很深的認識。

爸爸住院,卻讓我找回自己

 直到之前,我四十歲時,父親因心肌梗塞住院,然而做了支架之後,父親就再也沒有醒過來。後來他心臟有衰竭現象,又裝了葉克膜。當時我和姊姊非常慌張,人在慌張之下第一件事做的就是求神問卜。經過朋友介紹,我們去找師父,甚至還捐錢、放生。那位師父給了我一個好大的咒語,吩咐我鋪在我父親的身上。他告訴我,父親沒有醒來的原因,是他的七魂六魄正被收着。當時的我,已經不知道把主耶穌丟到那裏去了,天天照着師父教我的方式跪拜。

 有一天,我兒子居然告訴我:「媽,你這樣拜的方式讓我覺得好恐怖!」可是我當時覺得,惟有這樣作,我纔能盡兒女該有的孝道。何況除此之外,我又能做甚麼?我整天跑加護病房,心急如焚,天天唸經。即便作了這麼多,心中卻始終沒有平安。於是我問自己:「我到底在幹嘛?」一次當我在哭泣時,我突然想到我的主,我不禁自問:「咦!我不是一個基督徒麼?我到底在幹嘛?」這下我纔忽然意會過來自己的身分,發現自己居然在做這種拜偶像、得罪神的事。我非常難過,一直地哭,不知不覺中開始呼求主耶穌的名字。

姊妹們,妳們幫我恢復了教會生活

 後來,我在復興小學認識了一位家長,她是我們的姊妹,在學校舉辦了媽媽讀經班。當她得知我的情形後,就極力邀請我進入讀經班,這促使我慢慢恢復召會生活,有了一個新的起頭。我在媽媽讀經班又認識了另一位姊妹,她盡心竭力地服事我,當時她在台北市召會三會所聚會,就邀請我到那裏一起聚會。

 當時我對聚會不太有感覺,就跟她說:「不然我先回我的母堂浸信會那邊聚會好了。」我回到浸信會後,過了一段「板凳基督徒」的生活。「板凳基督徒」就是坐在板凳那邊,一人在台上講道,眾人在台下聽道,每個月再按時奉獻。另外,他們每個月都會把牧師和講題貼出來,我就會看看,如果這個牧師和講題吸引我興趣,我就去聽;若是不好聽,我就不去。但那時候,讀經班的姊妹仍繼續邀請我,幾次後我就答應,去她那邊看看。

 剛開始,我對召會的聚會方式很新鮮,每個人都可以站起來為神說話。我頓時感到有點壓力,因為在我之前的觀念裏,基督徒只要來聽牧師分享,頂多再奉獻點財物就好了。來到這邊之後,不僅聚會方式不一樣,還有各式各樣的聚會要參加,有小排、禱告聚會等。這一切對我而言,實在是神的帶領。若是照着我的個人主義和屬世觀念,聚會可能只是個選項,我今天沒時間就不去了。但奇妙的是,神對我的帶領就是從聚會開始。

 後來那位姊妹有感於復興小學的特別之處,因為這是一所私校,就讀的小朋友在物質方面跟其他小朋友不太一樣。我便想:「怎麼越來越麻煩?」我從一個板凳基督徒直到聚會,領受一些負擔後,又參加了媽媽讀經班、兒童讀經班等,這些一點一滴地成為我生活的重心。過程中,主逐漸銷減、拆毀我這個人。若按照以前,我會覺得:「這關我甚麼事?我有能力做這些事情麼?」若不是神的帶領及呼召,我實在沒有負擔去做這些事。

 我也曾想,自己從小功課差,有甚麼資格去作一個志工老師?我有甚麼可以見證的?最後我發現,不是我們自己可以,乃是神呼召我們,把我們擺在這個位置上。我們領受這個負擔,去做就對了。

不再當貴婦,而是一起下去做

 回首看來,我感謝主的帶領,因着孩子在復興小學念書,使我有機會得恢復,跟一羣愛主的姊妹們一同讀經,在召會生活中盡一點功用,這是我之前從未料想到的。因為我在未恢復聚會以前,整天過着貴婦般的生活。早上一起床,就在想今天要跟誰喫飯,要穿甚麼衣服,要去那裏洗頭。再來就是講誰家的八卦,論斷誰家的孩子,要不就討論孩子要念甚麼學校,都是一些普世關切的話題。自從到了媽媽讀經班,弟兄姊妹使我看見,除了在這裏讀經,還可以回饋這個校園,因而我們開始陸續有兒童讀經班。

 原先我對基督徒的觀念,就是主日奉獻兩個小時去聽道。但恢復聚會後,事情可說是越做越多,禮拜一備課,禮拜二禱告聚會,禮拜三作志工,下午有兒童讀經班,禮拜五又有媽媽讀經班,晚上有小排,禮拜六早上追求生命讀經,禮拜天早上主日聚會。以前一個禮拜七天都是別人找我喫飯,但現在我的生活全被召會生活佔滿。祂親自為我聖別時間,對那些屬世的享樂漸漸失去胃口,取而代之的是我對真理越來越有胃口。在此我經歷到,不是誰告訴我該怎麼做,而是神親自來帶領我。

 在父親的安息聚會上,我曾說了一段話:「我地上的父親雖然走了,但是我天上的父親來了!」要不是肉身父親的離去,天上的父親就沒有機會進到我的生命裏。雖然父親的離去令我悲痛,卻使我轉向了主。感謝主,前年我的女兒、兒子也都得救了!只要信靠主耶穌,我和我一家都必得救!

─出自水深之處福音網


詩歌賞析

【最聞名的詩歌:Amazing Grace驚人恩典】

背後動人的故事,約翰牛頓從無賴變為基督徒…


 毫無爭議的,《驚人恩典》是歷史上最聞名的詩歌。有人計算,這首詩歌每年平均在各種場合被演奏了超過1,000萬次,市面上流傳的版本也超過了數千種。牛頓將自己一生屬靈生命濃縮在這首詩歌裏,但其實所有的基督徒都知道,這也是每一位蒙恩之人屬靈生命的縮影。

 1773年的新年,48歲的牧師牛頓根據歷代志上十七中大衞向神的感恩-「耶和華神阿,我是誰?我的家算甚麼,你竟帶我到這地步呢?你竟看顧我好像看顧高貴的人。」-寫下了詩歌《驚人恩典》。懷着感恩的心,牛頓在詩歌的13節中思考自己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,也在一年的開始之初,和他的會眾分享基督徒看待時間的觀點:

約翰牛頓的名言和故事:

 1.「雖然我的記憶力逐漸衰退,我卻清楚記得兩件事:我是個大罪人,基督是我偉大的救主。」

 2.八十歲時牛頓視力大減,講信息時看不清講稿上的字,必須有一個人在他身後幫助他。

 某一個主日,牛頓說了兩遍:「耶穌基督是寶貴的。」站在他背後的人說:「你已經說了兩次了,講下面的吧!」牛頓立刻回答:「我雖然已經說了兩次,我還要再說!」接着就高聲喊:「耶穌基督是寶貴的!」

過去

  驚人恩典!何等甘甜,

  來救無賴如我!

  前曾失落,今被尋見!

  前盲今不摸索!

 在第一節裏,牛頓處理了自己的過去,他承認自己是個「無賴」(wretch),但他不願意活在過去的悔恨中。他知道基督徒該忘記昨天的成功與失敗,為着過去向神感恩,因為「舊事已過,看哪,都變成新的了。」(哥林多後書5:17

 我們不等於我們的過去。保羅在遇見主之前,是個口吐「威嚇兇殺」的人,終日殘害教會;遇見主之後,雖然他熱心傳揚他所曾經咒詛的,但身旁的基督徒卻還想把保羅留在過去,仍然畏懼他、遠離他。保羅的反應,不是失望自憐,而是繼續往前。這是我們所有基督徒的寫照,我們也該不斷的「忘記背後,努力面前」!

現在

  恩典教導我心懼怕,

  又將懼怕除掉;

  恩典與我初次相遇,

  顯為何等可寶。

 在那個暴風怒吼的夜晚,主的「恩典」使牛頓懼怕,但這恩典又引領他親近神。那一天與恩典「初次相遇」的經歷,讓牛頓花費一生咀嚼、享受。這「頭一次的愛」永遠提醒着他,使他天天寶貝、時時回味。

 基督徒的每一個「今天」都是最寶貴的,都是經歷恩典的機會;像保羅提醒我們的:「總要趁着還有稱為『今日』的時候,天天彼此相勸,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,心就剛硬了。」(希伯來書三13

未來

  主已應許向我施恩,

  祂話就是保證;

  祂要作我盾牌、永分,

  帶我經過此生。

 雖然明天不屬於我們,但基督徒知道它會更美好!因為我們知道誰掌管明天和我們的未來,一切都在這位主宰之神的命定之中!牛頓在第三節裏抓住神的應許,他知道一切都算不得數,只有主的應許算數,於是他可以日日「靠聖靈的能力,充盈滿溢的有盼望。」(羅十五13)非洲奴隸船的船長、黑奴手下的奴隸、廢除黑奴法案的啟迪者、孜孜不倦教誨世人的牧師、史上最著名詩歌的作者…,當晚年的約翰牛頓(John Newton,17251817)回顧他衝突、多變、富有傳奇性色彩的一生時,他說:

  我不是我應該是的,

  我不是我喜歡是的,

  我不是我希望是的,

  但我已不是從前的我,

  藉着神的恩典,

  我成了我今天這個人。

狂妄的無神論者、冷血的奴隸販子

 雖然母親在牛頓7歲時就被主接走,但她竭力將她的獨生愛子帶到神的面前。牛頓從小就熟悉以撒華滋所寫的兒童詩歌;母親也費盡心思,把聖經的經文存放在他小小的腦袋裏。但當神的話還來不及深入他的心內,她就病逝了。幾年後,母親對他童年屬靈的影響力,似乎已逐漸消耗殆盡…。

 11歲時,牛頓就隨着父親的腳步踏上了航海生活;很快的,他染上了水手們所有的惡習。雖然母親的耳提面命偶爾就會在耳畔響起,但乖戾狂暴的他自稱為無神論者,常以褻瀆神為樂。牛頓不僅讓死去的母親失望,他也讓他的父親心灰意冷。才剛滿20歲,他就成為冷血的奴隸販者。當牛頓晚年回憶到這段奴隸船上的生活,他自己也不寒而慄。他說,年輕的他規定奴隸船的首要目標,就是要讓甲板下的每個角落都塞滿黑奴。在黑暗窄小、高度不到70公分的船艙裏,250位黑奴手腳上滿了枷鎖,蜷縮的身體緊緊相連,完全無法轉動或站立;凝濁的空氣中,混雜着排泄物、汗臭、發酸的食物,與腐爛屍體的味道。從非洲到英國的南卡羅萊納港的死亡航程,四分之一的奴隸將因霍亂、痢疾,或營養不良而死亡,被拋進冰冷無情的海水中。

一場大自然創造的福音聚會

 神所愛的,祂必責備管教。在一次厄運中,牛頓意外的成了一位奴隸販子的「黑奴的奴隸」。奴販的非洲情婦虐待他,用鐵鍊將他鎖在甲板上,終日忍受日曬雨淋。毫無尊嚴的他,得跪下向主人乞討食物,甚至必須黑夜到田裏挖食物吃。這時候的牛頓,連黑奴看了都可憐,白人看了更是嘖嘖稱奇。

 還好,他終於遇見父親派來營救他的船。在返回英國的航行裏,他偶然讀到Thomas à Kempis的名著《效法基督》(The Imitation of Christ),他開始回想自己生活的罪惡,一個思想逐漸生根在他的腦海中,讓他揮之不去:「如果這本書寫的都是真的,萬一母親所教導我的都是真理,那我該怎麼辦?」牛頓開始祈求神的憐憫,向神禱告,「主阿,我現在一無所有,求你施恩給我,救我脫離這種黑暗的日子。」
 1748310日,神運用大自然,為牛頓量身打造了一場福音聚會。23歲的牛頓從睡夢中驚醒,暴風雨撲向他的船隻,吹斷了船桅,船艙、船首也相繼支離破碎。牛頓回憶,那一天死亡直視他的眼睛,和他面對面交鋒,他情不自禁的呼喊:「神阿,憐憫我們!如果我上得了岸,我要過不一樣的生活。」像約拿逃脫了鯨魚的口,那一夜他也逃脫了風暴的死劫;他明白,是神的手抓住了他。

 從此以後,牛頓永遠無法忘記這個「扭轉命運的一天」(Great Turning Day);過往的罪歷歷在目,於是在船隻抵達目的地之前,他將自己獻給了基督。

 到了20世紀,《驚人恩典》竟然成為非裔美國人最喜歡的曲子。不僅主赦免了他,非洲黑人的後裔也在讚美的歌聲中饒恕了他;神讓牛頓用另外一種方式,挽回他所犯下的過錯。

 在82歲離世前,牛頓提筆寫下自己的墓誌銘,後來這段文字也刻印在他的墓碑上,簡潔、準確地總結了他的一生:約翰牛頓,神職人員。曾是個不信、放蕩者;是非洲奴隸的奴隸;藉着救主耶穌基督豐盛憐憫的保守、赦免,被派定去傳揚他所曾長期致力毀壞的信仰。

─出自水深之處福音網